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080200

机械工程学科为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该学科拥有一支知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67人(含兼职导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1名,正高职称39人,副高职称2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首批特聘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5人,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人选2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选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2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人选2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1人。

该学科目前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2个,广西“特聘专家岗”1个,6个专业实验室,3个专业研究所,1个与企业共建广西区企业技术中心,1个广西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桂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与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室(中心),广西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个,“机器人”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广西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实验室18个。

研究方向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组装与封装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及应用、微机电系统理论及微制造技术、高压电气设备控制与故障诊断、机电产品创新研究、机电系统动力学、产品造型设计、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在微电子组装与封装技术、LED封装与应用技术、微电子制造装备、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成形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广西区基金以及和企事业合作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近百项。近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70多篇,其中SCI/EI检索420篇以上,ESI高被引论文6篇;获知识产权授权50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4项;出版专著8部。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机械工程(085201)(专业学位)

机械工程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托我区工业产业,勇于开拓创新,以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为契机,积极与区内外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人才、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结合广西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与广西地方多个知名企业共建研究中心5个,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广西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以理论研究促进和带动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光机电工程、微电子组装封装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多个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拥有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造诣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60余名,博导16名;校外企业导师50余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行业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基金以及和企事业合作等纵向和横向科研百余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发表核心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余部。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光波、微波与射频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紧密联系。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拥有全部相应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宽带小型化天线技术、阵列天线、微波及毫米波电路、计算电磁学、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SoC设计、集成电路与EDA技术等方向形成了具有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雄厚实力。该一级学科于2012年被确定设置八桂学者岗位,其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拥有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微波光波应用技术实验室,并具有微波暗室及近场测量系统、微电子设计和测量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拥有博士生导师三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省部级科研基金、国防预研和预研基金等大量纵向课题以及较多的横向协作项目,获得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四十余项。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在隐藏目标探测、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探地雷达、干扰抑制和微弱目标检测、多维信息自适应处理技术、卫星导航定位、蓝绿激光无线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智慧果园、图像识别和视频检索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

该一级学科于2005年被确定为广西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创新团队于2005年入选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2011年被确定首批设置八桂学者岗位的学科。该学科长期承担国家、国防科研等项目,科学研究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经费充足,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事业及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近五年承担科技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预先研究、地方部门等各类科研项目160余项,总经费2000余万元,获各类科技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让或被采用30多项,创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SCIEI等检索2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多部。多次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主办了ICCCAS2006ICCT2006ICCCAS2007 APMC2008CMC2009等,该学科已经形成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其中享受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4 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2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专业学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瞄准现代信息系统宽带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前沿领域,结合我校长期从事电子尖端技术研究实践,注重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同步进行,以理论研究促进和带动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形成了通信与信息工程、电子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等多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4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该学科长期承担国家、国防科研等项目,科学研究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经费充足。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大量纵向课题以及较多的横向协作工程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年来在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中国科学等该学科相关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SCIEI收录150多篇。

集成电路工程(085209(专业学位)

集成电路工程以培养从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领域研究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集成电路与EDA技术、射频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研究跨入国内先进行列。该学科拥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等高级技术人员20余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院预研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大量纵向课题和横向协作项目。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国防预研等一批纵向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0多篇,有100余篇被三大权威索引收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广西最早建立并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学科。目前下设五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媒体技术(自设)、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自设)。

该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队伍。现有教授29人、副教授39人、博士46人、博导9人。导师队伍中有“国家杰青”1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西区优秀专家1人、广西区教学名师3人、广西卓越学者1名、广西杰青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4名、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选1人。沈昌祥院士为学院荣誉院长。

该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广西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图像图形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图像图形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云计算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云安全与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云计算与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此外还与其它学科共同建设了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位置感知与位置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化推进协同创新中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学科形成了可信软件理论与应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嵌入式计算与泛在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及应用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国防预研和省部级基金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102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45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300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8部;共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近600人。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软件工程(08350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广西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云安全与云服务工程技术中心”、“广西位置感知和位置服务工程技术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广西高校图像图形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和“广西高校云计算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等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实践教学”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桂林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基地获得了区级联培基地认定。

本学科突出以应用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积极开展“校企、政合作”、“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坚持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以及嵌入式应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国内著名的金蝶软件公司合作共建软件生产与实习的基地,与思科公司合作共建立思科网络学院、与华为3COM、品尼高等共建校企实验室合作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科研方向,紧密围绕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内涵和本学科特色,形成了可信软件技术、智能化软件技术、网络信息挖掘、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授19人、博士25人、博导2人,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中青年学术队伍。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国防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100余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获得省部级和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多篇,获得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成果转化显著,多项应用开发成果在广西或者其他地方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085211(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硕士点以培养计算机及其应用研究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该硕士点拥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领域知识面广、年龄结构合理、以年青博士、副教授、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已形成的主要特色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挖掘、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先后完成了多个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九五”和“十五”国家预研、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课题,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可预测调度、数据融合、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了华为3COM、品尼高、飞思卡尔、金蝶ERP等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0余万册,拥有IEEE/IEEACMSpringerElsevier14个国外期刊全文数据库,拥有CNKI、维普、超星、方正、书生、万方等多个国内著名的数字化图书和信息资源。为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创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软件工程(085212(专业学位)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培养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实施、软件科学研究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拥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领域知识面广、年龄结构合理、以年青博士、副教授、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已形成了软件形式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WEB服务技术、网络信息搜索与数据挖掘、嵌入式软件及系统、电子商务(政务)网络信息系统等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多个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九五”和“十五”国家预研、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课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部分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同时先后完成了8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实现的软件信息系统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有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了金蝶ERP、品尼高、飞思卡尔等三个校企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0余万册,拥有IEEE/IEEACMSpringerElsevier14个国外期刊全文数据库,拥有CNKI、维普、超星、方正、书生、万方等多个国内著名的数字化图书和信息资源。为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创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艺术设计(135108)(专业学位)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学科点,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实践实训、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设计理念和宏观文化视野,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新设计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创意(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与服务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民族艺术设计。在师资方面,共有在编教师89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3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多名教师曾赴英美日等国家著名艺术学院和研究机构研修访学。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地厅级项目近50项。近五年科研经费56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装饰》、《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包装工程》等艺术类核心和其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广西工艺美术大赛“八桂天工”奖、金奖、银奖等高级别项目多项。在实践教学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研究生创新基地、学院设计中心、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设计展厅组成,为开展“设计专题”、“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意与展示”等活动提供场所。校外与嘉兰图工业设计公司、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广西临界动漫设计有限公司、桂林建筑设计院、梅高广告有限公司等共建近20个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不设二级学科)。本学科面向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复杂管理问题,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融合,利用广义建模原理(定量与定性分析),描述与揭示组织的特征与规律,运用统计、评价、优化与决策等方法和技术,研究组织的运作与监控,使其达到理想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0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第一个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成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010年列入《2011-2015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2013年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本学科点现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19名,博士24名,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等各类优秀人才4名,已经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主要研究方向有: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金融工程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彰显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鲜明学科特色。近五年来,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ISTP等检索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0多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0项。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法律科学与管理(1201Z1★)

法律科学与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充分体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特点。法律科学与管理学科综合运用法学与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管理科学与法学领域的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以双维的角度和方法解决管理问题,从而打破原来法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更深刻地揭示两者结合而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统一性。法律科学与管理学科是一个在研究对象上与管理学、法学有诸多重合之处,以系统科学、数学及工程方法研究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以法学和管理学的双维视角研究法律中的管理问题的新兴学科。其目标是培养既长于管理,又懂得法律,并能将管理学与法学的理论进行融合,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人才。本学科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9名、博士9名,已经形成了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背景交叉,国内与国外求学经历互补,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主要研究方向有:科技管理、环境管理、纠纷解决机制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全国和广西地方的各类学会奖40余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累计200余万元。

企业管理(120202

本学科以工商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强调“管理•信息技术”融合,研究现代企业经营规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在财务与会计信息化、网络营销与品牌构建、创新与创业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

本学科 2003 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招收MBA。经过十多年建设,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已发展为区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广西和珠三角地区企业管理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导师7人,均在985211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或者进行博士后训练。近三年,本学科新增科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7项、地厅级项目7项,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32项;新增科研经费620余万元。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6部。

本学科培养在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咨询等工作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东部地区就业三分之一、中部地区二分之一,国企、高校、党政机关就业占一半以上。

产业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内容的新兴学科,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培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式、应用型,能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单位、高等院校从业的高级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本学科拥有一支由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现有教授6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8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在信息产业经营与管理、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产业投融资研究、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等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的成果。近三年来,本学科教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2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完成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政府决策咨询奖1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科研经费180万元,另有广西科技厅、桂林市发改委等政府、企业委托项目若干,科研究费101万。

会计硕士(125300)(专业学位)

会计硕士(MPAcc)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会计行业的实际工作,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我校会计硕士(MPAcc)培养目标是依托桂电财会学科近三十年办学积淀、全国MPAcc教指委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唯一“财务金融大数据+会计”改革方向)、自治区会计人才小高地、区级优质专业、区级特色专业和桂电电子信息学科优势,面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通过“校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转型和广西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我校鲜明“会计信息化与财会金融大数据”特色的急需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

本学科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12名、博士7名,在读博士2人,1名全国会计领军学术类(后备)人才,1名教育部“广西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1名广西财政厅会计信息化咨询专家, 1名教育厅“广西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广西“十百千”会计拔尖人才,1名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人员,多名教师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企业高级管理顾问等职务,多名教师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该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管理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背景交叉,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几年来该科教学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2项,出版专著8部,在核心期刊及各种专业期刊发表教研科研论文372篇,EI收录的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4篇,横向课题课程70余项。

该学科拥有全国领先的财会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财务共享研究中心、XBRL研究中心、XBRL实训基地、XBRL数据校验中心、XBRL咨询基地、VBSE实训平台、财务决策实验平台等;已经形成会计信息化、财务金融大数据、管理会计等研究方向,显示出会计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鲜明学科特色。

翻译硕士(055100(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 , 是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设立的硕士专业学位。MTI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MTI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且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翻译技能熟练、知识面宽,能够胜任各方面翻译任务的高级笔译(文书、电子、信息等专业)和高级口译(会议会展、商务、联络陪同等领域)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强调行业经验、知识积累,以使研究生获得高级英、汉口笔译专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校图书馆和外国语学院图书室拥有藏书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大量与 MTI 教育有关的国内外翻译专业图书期刊和影像视听资料,外国语学院还拥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以及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教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理论水平较为突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队伍,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中国——东盟博览局秘书处、广西区外事办公室、广西区教育厅国际交流处、桂林市外事办公室、桂林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桂林长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桂林通用翻译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中建有常设翻译实习基地,各基地根据我校 MTI 培养计划的相关要求,分别为研究生按时提供各项业务实践机会。

数学(070100)

数学学科2010年获得硕士点一级学科,学校的博士点建设学科,含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应用数学学科是广西重点学科。 拥有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人员2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基础数学研究室、计算数学研究室、应用数学研究室、运筹与控制研究室和概率统计研究室等,在优化与决策、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矩阵理论及应用、科学计算与信息处理和金融工程与概率论等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其中广西创新团队1项,广西杰出青年基金2)。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其中有200余篇被SCI收录。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专著8部,获得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8项。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0

数学学科2010年获得硕士点一级学科,学校的博士点建设学科,含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应用数学学科是广西重点学科。 拥有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人员2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基础数学研究室、计算数学研究室、应用数学研究室、运筹与控制研究室和概率统计研究室等,在优化与决策、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矩阵理论及应用、科学计算与信息处理和金融工程与概率论等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其中广西创新团队1项,广西杰出青年基金2)。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其中有200余篇被SCI收录。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专著8部,获得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8项。

生物传感与仪器(0804Z1★)

生物传感与仪器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等研究医学信息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仪器中关键技术问题的一门学科,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向社区医疗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该学科是我校在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生物传感与仪器也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重要学科方向之一。

该学科现拥有硕士生导师26人,其中特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20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1人,拥有广西“医学检测与神经信息”八桂学者岗位、广西“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广西“数字化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科围绕生物医学信息检测、生物传感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成像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总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2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发表的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为国家硕士点一级学科,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及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该学科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展开系统建模、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及控制与决策行为的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该学科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主要展开:1)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新能汽车电子与安全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智能信息处理与软测量理论研究;2)总线控制系统、精益制造管控系统、精密制造系统中微/纳级控制、直接驱动控制及玻璃、橡胶等化工流程自动化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该学科是原信息产业部和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智能综合自动化》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光学工程(080300

光学工程硕士点是一级学科硕士点,是一个以光学为主,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测试计量技术及其仪器、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是现代光电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光学图像处理科学与技术、太赫兹光谱理论与技术等。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西杰青等为代表的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6名,副高职称人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5名。拥有广西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近五年来,本学科导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企业联合开发科研项目等78项,到位总经费超过2019万元,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经费支撑。本学科导师近五年来,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7篇,其中:国内外学术期刊102篇,SCIEI检索73篇。申请专利52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25件,获授权专利18件。

仪器仪表工程(085203)(专业学位)

仪器仪表工程是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装置、设备与技术的综合性工程领域。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CAT)、信号处理与信息集成统、集成电路测试理论与技术、生物医学电子系统、精密测量与智能控制、光电信息技术及仪器,其中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该一级学科是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博导12人,教授 21人,国家优青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优秀专家1 人,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4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 人。近5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型号、国防预研、广西科学技术开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700余篇,SCIEI收录27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7件,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

控制工程(085210)(专业学位)

控制工程硕士点是培养独立从事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高级管理与控制技术人才的摇篮。在非线性系统辨识与信号处理、离散事件系统理论及应用、工业智能控制及其应用、智能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应用、医学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九五十五国防预研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青年基金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该学科注重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依托广西区重点学科,拥有部属综合智能自动化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了研华-华晟过程控制实验室,智能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西门子PCS7 ABB Freelance 2000 现场总线系统、日本山武智能调节器等先进的控制装备。拥有包括国际一流的IEEEACM等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内的数字化图书和信息资源。为硕士研究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法律硕士(035100)(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主要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实务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本学科的主要培养方向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务、司法法务、知识产权法务、政府法务。在师资方面,共有在编教职工31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名;7名教师曾赴英、美、日及荷兰等国外著名法学院和研究机构研修访学。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项,其它省部级、地厅级项目6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达45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学杂志》、《河北法学》、《环球法律评论》、《知识产权》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和其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近五年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在实践教学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案例研究室、微机室和图书阅览室组成,为开展“法律诊所”、“法律援助”、“模拟法庭”、 “法学沙龙”等活动提供场所。校外与区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共建有三十余个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三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广西重点学科。与该学科相关的电子封装材料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一级学科建有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广西区“稀土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创新研究团队和广西高校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新能源材料设计和应用”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和2个区教育厅批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区级示范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铝广西有色金源稀土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正高职称人员29人,副高职称人员2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 广西八桂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名,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 3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2人。已形成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新能源材料热化学、电子材料与器件、材料加工新技术等4个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及科研团队。

  近年来,学院承担承担国际IUPAC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30多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7项、科技成果转让6项。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25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0多篇,被SCI他引次数超过4000次。

材料工程(085204)(专业学位)

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培养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材料加工制备新技术、材料成型与模具设计、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调制、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该学科注重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导师队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高级技术人员50多名,博导10人,并有12名外聘企业导师。该学科建有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广西区“稀土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创新研究团队和广西高校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新能源材料设计和应用”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和2个自治区级研究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个区级示范基地:桂电-中铝广西有色金源稀土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防预研项目、国家“973”、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经费合计4000余万元。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15项。

学院大力发展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中,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向企业转化高科技项目十余项,转让费数百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法学门类中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的二级学科,现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具有色鲜明的学科特色,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并且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高、治学态度严谨、外语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社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拥有硕导31人、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博士16人,95%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拥有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广西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及平台5个(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校地共建平台、广西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广西校园安全预防及应急管理平台)。近5年来,基地开发并运营全区性大型网络平台10多个,各类网站60多个。服务对象涉及自治区政府及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远程办,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广西76所高校,14地市,全区1100万师生,2万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区100多万党员,及多个国家级企事业单位等。各项成果被各大媒体报道数百次。平台为本院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重大招标课题、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撰写专著和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80)(专业学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以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支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硕士点相关。直接支撑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是党的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任务,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具有巨大需求。

学科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所需的运载工具、信息传输及系统集成,研究解决其共性、核心和关键技术,为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政策决策支撑。并针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雷达、遥感技术的应用,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更高效利用,船舶的动力装置、船舶电器设备、轮机自动化系统等面临的新技术要求与挑战,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展相关研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主体线型、总体布置、总体性能、结构构造及舒适性;海洋目标探测、定位与导航、信息传输系统;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技术、智能传感器网络与海洋信息服务,海岛和海洋数字化信息平台、海上卫星救助系统、海洋环境自动动态预测系统。

在该领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已形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通信与导航、海洋信息工程等特色鲜明、区域相对领先、应用前景广泛的研究方向。学位点整合相关专业优质资源,教学、科研力量基础好;学科培养目标及规格明确,培养方案合理,海洋信息特色鲜明;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与应用的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与多家该领域企业、研究院(中心)达成合作协议,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兼职导师团队,专兼职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能为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科技研究条件,并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质量。

交通运输工程(085222)(专业学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托和融合学校在车辆、通信、电子、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形成智能交通系统(智慧交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工程与智能检测技术、汽车电子与车辆智能控制、工程材料与结构、交通网络信息化技术、现代物流运输、交通安全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研究发展方向,主要面向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领域,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和导师团队。现有正高级职称科研骨干8人;副高职称科研骨干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骨干1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广西畅通工程专家1人、广西应急管理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双师型(或具有工程背景)导师10人。此外,已在区内建设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6个。其中区级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2个,科研院所基地1个,行业技术管理部门5个,大型工程单位5个,甲级规划设计院4个。

该学科为广西重点学科,并拥有广西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高校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系统校地创新科研平台等。科研平台实验仪器设备超过500万元。近5年来学科承担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等,并全面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交通设计、交通规划、工程咨询等服务,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1500万元。目前学科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并发表核心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学科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的良好机会和条件。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